|
作者 | 华东师范大学 赵修义
图片 | 网络
家父晚年更重友情。记得1973年家父被工宣队勒令回家休养的时候曾经对我说,奶奶活到了八十多岁,我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要过,不知道回到家里还能做些什么。开始他应一些老朋友之邀,参与了翻译组的工作,不过,这并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。他想做什么呢?他曾经开玩笑地对我说,人老了,只能“卖旧货”了。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?怎么卖旧货,为什么要卖旧货?这个问题,我是自己进入老年之后,才逐步领悟的。人到老年喜欢怀旧,这是人之常情,但怀念什么各不相同。他在香港三联出的一本书用了《文坛故旧录》这五个字,就是想表达对那些提携、引导、帮助过他的长辈与合作过的友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。
经历了文革的灾难,他们之中,许多已经被遗忘,甚至被封杀。那些本该“长寿”的好书已经成了孤本,封存在图书馆的角落里。他想用各种办法,让故旧们的劳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,并得以广泛的传播;让故旧们付出的辛劳,经历的曲折,在艰难困苦中体现出来的品格为更多的人所知晓。于是他花大力气,排除许多困难,将《新文学大系》和《良友画报》影印出版,还把《良友画报》的影印本推向海外发行。
改革开放带来的活跃的文化氛围使19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了爆发式进展,给了他新的动力,也为他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。他也有机会到北京等地开会访友,开阔了眼界。思想解放带来的自由氛围,将文革期间积累的恐惧一扫而光,大家都敢于面对真实,包括真实的历史,相互之间也能真诚相待。这就使他有机会有可能与昔日的老友、昔日未得有机会谋面的作者敞开心扉地见面交谈,互相通信,一起回顾往事。不仅发现许多以前未知的故事,而且得以厘清一些往事的真相。比如他同丁玲会面交流,终于搞清楚了当年鲁迅为什么要关照他把《母亲》一书的稿费分几次寄往湖南老家,以及丁玲的另一本小说集《意外集》的编者到底是谁。这样,他写回忆录的时候有了可靠的依据,免除了个人记忆可能有些许不准确所带来的顾虑。这些历史事实的厘清对他来说是比金子还珍贵的。同时,他也有幸结识了改革开放年代涌现出的一批新进学人,从他们身上感受时代前进的步伐,也得到了他们许多非常具体、周到的帮助。没有学界新进的热忱相助,他是不可能写成几十万字的回忆录的。
舒乙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题为《赵家璧的两个高峰》,说1930年代的“良友”和抗战胜利后的“晨光”是家父最有活力的年代。我觉得需要补充的是,改革开放的年代也是家父的“鎏金岁月”。没有这段“鎏金岁月”,以前的两段即使是“高峰”,或许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。如若地下有知,他一定会说,改革开放真好,晚年遇上了改革开放年代,老夫有福了。
时事 | “嫦娥四号”背后,竟然是一群有头发的年轻小哥哥……
观点 | 在这个“圈层化”时代,读懂“现实模仿艺术”太难了……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官网
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